苶,猛一看,以为是茶叶的“茶”字,再一看,不认识。

苶:这字两千年前就有了,今天人们还常挂在嘴边,可没多少人认识

苶,普通话读作nié(音同“捏”)

的确,这个字既古老又生僻,两千多年前的古籍文献中就有它,可是到了今天,在现代汉语中,“苶”却不再使用了,被“蔫”字取而代之。

那么,“老蔫儿”是如何打败“老苶”的呢?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件趣事儿。

先说一说“苶”这个字苶,未见于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,唐本《唐韵》:“奴结切”;宋本《广韵》:“奴协切、如列切”;元本《韵会》:“疲貌,一曰忘也”;明本《正韵》:“乃结切,音涅”。

《唐韵》《广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都是古代按韵编排的字书,用各种注音方法,直观地给单字或注音、或释义,类似于今天的《新华字典》。

苶:这字两千年前就有了,今天人们还常挂在嘴边,可没多少人认识

古代书籍

那么,这些字书中提到的“奴结切” “奴协切、如列切” “乃结切”是什么意思呢?

中国古代没有拼音,为了帮助人们识字,古人发明了很多注音方法,如读若法、直音法、反切法等,最常用的一项就叫“反切法”。简单来说,就是把两个容易识别、极为常见的字,合在一起,第一个字取其声母,第二个字取其韵母和声调,然后二者相切,这个生字的读音就拼出来了。

比如,上文提到的“奴结切”等,就是反切注音法。“奴”的声母是n,“结”字的韵母是ie,声调为平声,二者相切,拼音为nié(音同“捏”)。

苶:这字两千年前就有了,今天人们还常挂在嘴边,可没多少人认识

古代典籍《四声切韵表》

苶,在这些字书中,所注读音大体相近,接近普通话中的nié音,义为疲倦困乏、精神不振、发呆、丧失知觉的样子。

在过去,“苶”这个字不仅在文言文中极为常见,而且普遍存在于南北各地方言之中,比如:

“孩子有点苶,或许是病了。”形容一个人疲惫、无精打采。

“这个人笨嘴拙舌,又不会来事儿,真是个老苶。”指老实巴交、不知变通、不爱说话的人。

“俺又不傻不苶,这点小事你放心吧。”这里的“苶”又多了一分迟钝、呆傻的意思。

苶,最早见诸文献,始于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。”唐朝成玄英疏:“苶然,疲顿皃(同貌)也。”

苶:这字两千年前就有了,今天人们还常挂在嘴边,可没多少人认识

古代典籍

之后,历朝历代的古籍文献中,经常能见到这个字,意思都是疲倦困顿的样子。如:

唐代柳宗元《种术》:“东山幽且阻,疲苶烦经过。”

北宋梅尧臣《和宋中道喜至次用其韵》:“自惟体衰苶,宁堪事艰辛。”

北宋颜之推《颜氏家训》:“素暴悍者,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,齿弊舌存,含垢藏疾,尊贤容众,苶然沮丧,若不胜衣也。”

清朝王夫之《宋论》:“其士大夫,则口虽竞而心疲,心虽愤而气苶。”

清末严复《原强》:“民力已苶,民智已卑,民德已薄。”

民国时期天忏生《洪宪宫闱艳史演义》:“至疑难问题,则闭目凝思,半晌始克着笔,其状至苶惫。”

苶:这字两千年前就有了,今天人们还常挂在嘴边,可没多少人认识

《康熙字典》“苶”字条

《康熙字典》“苶”字条下有这样一段记载:“《唐书·白敏中传》:‘是时居易足病发,宰相李德裕言其衰苶,不任事。’”是说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因为“苶”,把一个升官发财的大好机会给弄丢了。

据《新唐书·白敏中传》记载,会昌二年(842年),唐武宗素闻白居易之名,打算起用他。当时,白居易正患足病,宰相李德裕一直跟白居易政见不合,便给皇帝进言,“言其衰苶,不任事”,意思是说,白居易身体不好,又衰又苶,精神萎靡不振,不堪担负朝廷重任。李德裕还说,白居易的从弟白敏中学问和能力都不低于他,可加以任用。

苶:这字两千年前就有了,今天人们还常挂在嘴边,可没多少人认识

白居易雕塑

唐武宗听后,当日便任命白敏中为知制诰、翰林学士,后又改任中书舍人。

会昌六年(846年),唐宣宗继位。白敏中以兵部侍郎之职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成为宰相,改任中书侍郎,兼刑部尚书。此后,白敏中又升任尚书右仆射、门下侍郎,封太原郡公。他在五年之内,历经十三次升迁,由小小的员外郎官至宰相。

特别有意思的是,白敏中也曾患过足病,旁人也乘机给皇帝煽风点火,可是,最后的结局却与白居易大相径庭。

咸通元年(860年),白敏中在上朝时,不幸跌倒在台阶上,伤了脚,被人用肩舆抬回家中。

苶:这字两千年前就有了,今天人们还常挂在嘴边,可没多少人认识

唐武宗像

此后,白敏中好几个月不能上朝履职,便多次上表皇帝,请求辞去相位,但都没有得到当朝皇帝唐懿宗的批准。

后来,右补阙王谱上奏道:“陛下即位不久,正是宰相尽心效力的时候。白敏中已经卧床四个月,难以胜任宰相之职。请陛下同意白敏中辞职,另择宰相。”

谁知唐懿宗大怒,竟将王谱贬为阳翟县令。九月,白敏中升任中书令,成为皇帝最倚重的心腹大臣。

再说一说“蔫”这个字蔫,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曰:“蔫,菸也,从艸,焉声。”《广韵》:“蔫,谒言切。”意思是,“蔫”字的读音为“yan”(音同“烟”)。

苶:这字两千年前就有了,今天人们还常挂在嘴边,可没多少人认识

蔫,普通话读作niān

《广雅▪释诂》:“蔫,菸、痿、葾也。”清朝王念孙《广雅疏证》里判定:“皆一声之转也。”意思是说,蔫、菸、痿、葾这四个字,字义相通,都是“枯萎”的意思。

据此,“蔫”的本义,就是指植物因为失去水分而枯萎。比如我们平常说:“地里的菜被太阳晒蔫了。”

由此,“蔫”引申出来两个意思:一是精神不振;泄气。有成语蔫头耷脑,指没精打采的样子。二是食物经久而变味。宋代《增韵▪仙韵》里有“蔫,食物餲也”的记载;清代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:“饭餲者,谓饭久而味变。”餲,读如ài(音同“爱”),就是食物经久而腐臭变味的意思,“蔫”字义与其相同。

苶:这字两千年前就有了,今天人们还常挂在嘴边,可没多少人认识

植物因水分缺失而发蔫

值得注意的是,无论是《说文》,还是《广韵》,对“蔫”字的注音都是“yan”。《广韵》中与“蔫”同音的字,比如“焉、嫣、阏、鄢”等,无论是在古代汉语中,还是在现代普通话中都读作“yan”,为什么唯独“蔫”字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却读作“nian”呢?

其实,“蔫”字在很多方言中,从古至今一直都读作“yan”。比如广州话经常说“蔫猪头”,意思是变质发臭的猪头,读音为“yan”;苏州、常熟方言中有“蔫瘪”一词,指植物枯萎、下垂的样子,读音也是“yan”。可见,在很多方言中,“蔫”字的读音一直属于古代的影母字,这是符合语音变化规律的。

现代汉语普通话中,“蔫”字读成“nian”(音同“年”),源自北京土话。

苶:这字两千年前就有了,今天人们还常挂在嘴边,可没多少人认识

民国时期,北京街头卖饽饽的商贩

“蔫”,在北京人口中是极为常见的一个词:“打蔫”,指植物枯萎,也指人精神萎靡不振;“蔫儿坏”,表面上看上去没什么,心里特别坏的那种人;“蔫有准”,心里有数不说出来;“蔫不唧”,人不爱说话或精神不振;“蔫土匪”,不爱说话而心里有数的人。

最初的时候,“蔫”字在北京一带,也读如“yan”,后来之所以读成“nian”,跟北京城固有的“皇城根儿文化”有关。

从辽代开始,直至元明清,北京成为了历代皇宫的所在地,为后宫服务的阉人也成为了京城的一大文化特色。阉人地位虽卑贱,却经常能权倾朝野,因此跟太监们聊天说话的时候,就得注点意。比如相谈甚欢、意犹未尽之时,却戛然而止,太监往往会问:“下面呢?”千万不要说“下面没了”,而应该说“且听下回分解。”

苶:这字两千年前就有了,今天人们还常挂在嘴边,可没多少人认识

北京故宫

有专家考证,关于“蔫”字的音变,或许是为了避讳“阉”字的读音而发生了改变。

“蔫”字属于仙韵影母字,拟音为“ian”,“阉”字属于监韵影母字,中古监韵拟音为“iam”,本来这两字并不同音,但是中古到近代,m韵尾并入了n韵尾,使得“蔫”和“阉”变成同音字了。

北京人经常说“蔫”这个字,“蔫了”听起来就像“阉了”,太监听了会误会,甚至惹出不必要的麻烦,所以“蔫”字就发生了音变,读成“nian”。

“老苶”为什么打不过“老蔫儿”在古代汉语中,“蔫”的主要义项,是指花草枯萎,颜色不新鲜,引申为物不鲜。

如司马光《论张尧佐除宣徽使状》:“盛夏日方中而灌之,瓜不旋踵而菸败。”文中的“菸”,同“蔫”。这句话的大意是,盛夏正午的时候浇灌瓜地,瓜秧很快就会枯萎衰败。熟习农事的人都知道,中午太阳当头照,是不能浇地的。

苶:这字两千年前就有了,今天人们还常挂在嘴边,可没多少人认识

《广韵》“苶”字条

而“苶”字,本义是指疲倦困乏,显得精神不振,甚至发呆、丧失知觉的样子。仅限于形容人和动物,不可用于形容植物或食物。

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,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,可不哀邪!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终身劳苦不息也看不到成功,精神不振地为劳役疲累也不知是为什么,这难道不是很悲哀的吗!文中的“苶”,意思就是指人疲倦、精神不振的样子。

从音理上看,相比蔫之“谒言切”,苶之“如列切”应该是更为古老的读音,也就是说,先有“苶”,后有“蔫”。

苶:这字两千年前就有了,今天人们还常挂在嘴边,可没多少人认识

《康熙字典》“蔫”字条

在上古文献中,用“苶”表示人之疲惫困顿、精神不振的记载,屡见不鲜,比比皆是。

“蔫”由草枯萎、物不鲜之本义,引申出人精神萎靡、呆滞这个义项,产生的时间比较晚,当是中古以后,“蔫”字发生音变,吸收了“苶”字词义,而新增的一个义项。

那么,为什么“老苶”,会被“老蔫儿”取代了呢?

一方面,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,前后历时八百多年,影响巨大,地位崇高。明清之后,北京话作为官方的通用语言传播到全国各地,成为“官话”,“官话”也就逐渐成了各方言区之间共同使用的“共同语”。

苶:这字两千年前就有了,今天人们还常挂在嘴边,可没多少人认识

老北京叫卖文化

另一方面,北京方言多儿化音,尤其在说“蔫”的时候,常常在后面加上儿化音,这样,nian的音就变成了niar,非常接近于nie这个音,久而久之,在口语中,“蔫”便取代了“苶”。

更为重要的是,由于“苶”字太古老了,又不太常用,人们经常会提笔忘字,想不起来该怎么写,便用同音字“蔫”来代替。

到了近代,以至现代,一场又一场“新文化运动”之后,人们便只知道“蔫”,而“苶”字却被彻底地遗忘了。(张文平)